查看原文
其他

2050人物 | 博客已死?这位计算机博士用十年把博客做成中国创新的舞台

2018-04-02 动点科技 2050大会


卢刚,动点科技创始人,他说自己的创业很简单:就是一个科技博客的故事。从博客到创业,卢刚的寄望是,能帮助更多创业公司实现梦想。


卢刚在他的一篇博文曾说:博客已死。可他和动点科技还一直坚持自己的初衷。这些年,他一直坚信——科技创新,而正是这四个字将他和2050这个年青人因科技而聚的盛会联系在一起。这场盛会也让他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老友”。用卢刚的话形容这次遇见,那便是多年之后仍旧会记忆犹新。


卢刚的这位“老友”曾被称为忽悠马云的“骗子”,风口上的先知。请一位心理学博士当CTO,只有马云敢这么做。而这位博士正是2050大会的发起者——王坚博士。王坚在2050大会启动会上说过“创新是人类的自信”,并认为2050可以让挑战离年轻人更近,让科技离企业家更近,让资本离工程师更近。


年青人,科技,创新,正是这三个词走进了卢刚的心里,于是他带领着自己创办的动点科技也参与到了这场2050的志愿者聚会当中,与王坚博士一同为年青人打造一个科技创新的舞台。



 2050的一见如故 


记者:您是何时,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得知2050的?


卢刚:我实际很早就和王坚博士有过接触。多年前在阿里推云OS手机的时候,我被邀请去主持云OS的一个开发者大会的论坛,当时就有见到王坚博士,但之后除了在一些互联网大会上听过他的演讲基本就没有交集了。


谁曾想到幸运的是,在特赞朋友的介绍之下,我认识了锦木,通过锦木我获得了能够在杭州和王坚博士见面听他细聊2050理念的机会。后来听说这背后的故事是,王坚博士想多了解一下有关特赞和特赞的两位联合创始人(特赞也是2050的志愿者),找到的好几篇报道都是动点发布的,于是便发现了我。


听到这个原因,我真的挺开心。特赞刚刚成立的时候就在当时我们北京的联合办公空间里,我们报道创业公司的初衷就是希望帮助优秀的初创公司被大家发现和认同。王坚博士认同特赞,也发现了我,同时又把我们聚在一起搭建2050去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其实这就是2050的精神所在。


记者:王坚博士是怎么打动您的?您认为你们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吗?


卢刚:相信多年之后我仍会记得第一次到杭州云栖小镇拜访王坚博士的情景。当时王坚博士另一个会还没有结束,所以锦木就带我参观了博悟馆。博悟馆并不大,但是却通过各种形式展现了人类科技发展进程中很重要的一些创新,这与我曾在旧金山附近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参观的情景颇为一致。博悟馆是王坚博士对创新的记录,也让我骤然感受到他对科技创新的尊重和执着。而在之后几个小时的长聊里,更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博士对科技,对创新,对支持年青创新者的浓重情怀。


后来我在2050的第一次志愿者聚会的发言里,我说,与王坚博士畅聊之后,与其说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倒不如说是十分感动。我从2007年开始做一个纯粹的科技博客,去发现更多的创新者们,为他们搭建更大的国际舞台展示自己创新的力量,这一直就是我坚持做科技媒体的初心。这么多年这条路并不容易,因为我希望自己能够始终保持一颗纯粹的心去实现这个梦想。但是大的环境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我很感动,因为王坚博士也想去做同样的事情,而且可以整合更多的力量去为年青人搭建更大的平台。所以作为2050的志愿者,我将会义不容辞。


回想去年,我为《乔布斯传》作者的新书《创新者》的中文版作序。在序言的第一段我就写到,在收到作序的邀请的时候,我正在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参观,而《创新者》这本书正是记录了过去近200年的数字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位位天才,正是这些当时的年青创新者一次次将富有远见的创意转变为颠覆性的现实,前赴后继的用协作的精神使科技实现一步步的飞跃。王坚博士说2050这个年青人的大聚会将会一直开到2050年,到那个时候我们回顾每一年的2050,不就是新的创新者们的足迹最好的记录么?

 

 创新得益于经年的积淀 


卢刚曾说过,创新最根本的还是要梦想的驱动,执着地完成自己的梦想,才会有创新的原动力。的确如此,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真正的强者会在争议声中前行,创新创业则更需要青年有担当。


记者:您从动点科技的前身MobiNode做起,到现在已经10余年的经历,这其间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呢?


卢刚:2007年我在英国的时候建立了自己的博客MobiNode,其实当时完全没想到会把自己的未来职业完全围绕在这个博客上。MobiNode的意思是Mobile Node,这是我那时博士的研究方向。而建立博客的最初想法就是希望有个地方能够记录和分享我看到的各种新的技术。


在那之后,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到TechCrunch,其活泼新颖又多样化的形式让我发现原来互联网有这么多好玩的创业公司和点子,而且TechCrunch作为科技博客又能够给人带来这么大的价值。我便在这种灵感的启发下,开始了对创业公司的有感而作。


然而由于身在英国,用中文介绍中国创业公司好像没能够引起太多人的关注。再者我在国外多年,也深深体会到国外对中国科技的了解多么有限。所以我决定用英文写中国互联网,我希望用一个中国人的视野客观的介绍中国创新,同时也坚信中国公司一定会迈向全球市场。


一直到2012年,MobiNode一直是我的爱好。2012年之前,甚至在我成立公司正式改名为TechNode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做这事的价值是什么。而我自己,曾经也非常的迷茫,特别是从一个人变成一个团队的时候,我很长时间没法从一个博客作家的身份进入公司创始人的角色。把爱好转变为职业,听上去很简单也很有吸引力,但是真正去做并不容易,因为爱好可以说放就放,而职业则意味着责任。


过去的这么多年,我很幸运。因为我的坚持,大家对我和对TechNode都给予了尊重和支持,这让我们能够走到现在。但是也正因为我的坚持和不妥协,我和TechNode也错过了一些机会。从1个人到快10个人再到现在的70多个人,创业是一个艰辛的旅程,也是一个值得的过程,每一个波折都是一种学习和一种经历。我很庆幸自己还没有忘记初心,我也不断提醒自己不要重复走曾经走过的弯路。


记者:面对外界的浮躁的声音,各种风口、热潮,是什么一直支持着您持续做一家科技媒体?您是否有曾后悔的选择或者机会?


卢刚:我有遗憾,但是不曾后悔。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个创业公司无形中都会深深烙上创始人个性的烙印。我做科技媒体,不是因为我有媒体人的背景,完全是因为我对科技的热爱。


在英国七年,国际化就成为我最重要的标签。这使得TechNode从媒体、活动到商务方面都是面向国际化。如果只面对国内,这会让我感觉非常的束缚。从最初的博客创作开始,我的骨子里就一直保留对博客的纯粹和坚持。所以,我不想随波逐流,让媒体内容变得可以标价买卖。又或者说因为我是计算机博士,所以对科技创新推崇备至,而对不少PPT公司毫无兴趣。不论是何种原因,我想做的是中国和全球科技创新生态的桥梁,我希望TechNode不光是在中国,也要在全球的科技领域有它的影响力,这是我一直的坚持。


 志愿出发,为“新”起航 


2050大会的初心就是重新发现志愿的力量,众多各行各业的志愿出品人加入到这场盛典当中。科学与技术、艺术与设计,近百场主题论坛,激发思考与创意。


记者:听说您这次在2050里志愿了很多工作,可以详细介绍一下吗?


卢刚:TechNode为2050这场年青人的盛典志愿出品,一方面是聚焦探索展区这一块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贡献出了我们媒体属性的资源。TechNode本身是一家科技媒体,对于2050这样创新而又具备故事性的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加之我们与TechCrunch多年的合作和独家运营,承办了中国地区的TechCrunch 国际创新峰会。几年来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为我们为承担起探索展区的出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希望通过2050这样广阔的平台,和探索展区跨界融合的力量,吸引来更多新的角色,汇聚到更多新鲜思想,利用自身的优势,承载着王坚博士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与年青人共同挖掘世界创新力量。


记者:您认为作为“志愿出品人”要具备哪些素质呢?


卢刚:我觉得首先应该忘记那些所谓的商业机会。来2050的志愿者,都应该保持一种做公益的心态。为年青人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成为主角;其次要有分享的精神,分享你和你的公司的资源,帮助年青人,让他们大开眼界,接触更多他们平时接触不到的人和事;最后还要有协作的精神,2050聚集了很多来自各个领域的志愿者,每个志愿者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打理各自的环节,在2050,每一个志愿者都不是万能的,必须懂得协作才能确保2050的主旨能够贯穿在每一个细节之中。


记者:一句话告诉我们你眼中的2050吧。


卢刚:如果你相信科技改变世界,相信年青人的力量,请来2050!


扫描上方二维码,申请加入探索展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